
近年来, 在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的各个村里,多了不少“好物”:都栗村果蔬基地内,无花果树抽新枝,桑树春果已采,鸵鸟欢快跑动;在大云村辣椒种植基地,个大味好的青椒受到本地市场欢迎;都涝村的小米椒也销路顺畅;红营村和安塘村内,金钻凤梨长势正好,是供不应求的“夏日限定香甜”……
蔬果清甜的背后,是当地推进土地流转努力。所谓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种植大户或经济组织进行集约化管理。
原本闲置或零散的土地经过流转,从资源变资本,对于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村集体和农户的增收带来了积极效果。近年来,安塘街结合村情实际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式,鼓励农民流转承包,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释放了土地的价值和潜力。
集约闲置土地,唤醒发展新生机
土地,是乡村最大最基本的资源之一,也是发展最根本的资产。产业振兴,必须做好土地文章。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低效土地资源无法升值和种植收益低下等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务农积极性。让农业农村现代化、规模化成了乡镇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
作为著名的石材工艺专业镇,安塘几个重要园区成为当地工业新增长点,不过特色农业布局对于供应本地市场和乡村发展仍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一方面帮助乡村聚人,释放闲置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村集体收入增收的内生动力
“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依托,以农民自愿为基础,探索土地多元化利用,促进农村适度规模化经营。”近年来,安塘街在布局镇域经济项目的同时,明确提出要激活土地经营权促农增收致富。
翻开安塘的镇域经济规划图,纵横道路穿镇而过,其中青绿色的部分正是锚定现代农业的“三片区”,已产出了不少享有良好口碑的农产品,也为小镇的风貌注入了清新元素。
从规划图可以看出,安塘对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之重视。为了解开“土地高效利用”的难题,当地决定先整合零碎土地资源到村集体,同时联系种植大户、农业公司等社会资源。如今,这块青绿色的规划图景,正在加快变为现实。
“好人”协力推进,赢得乡亲支持
生于厮长于厮的人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村中不少土地已成为村民手中的“僵化资源”。让大家参与土地流转,就需要街村干部做足功课,认认真真讲政策、讲道理。
“阿叔,您好!村道第二个路口那块长满草的地是不是您家的呀!”大云村党支部利用党员联户制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地毯式核查。
像这样的询问,日日都在进行。安塘各村按照确保不落一户、不落一块的要求,摸清了耕地撂荒农户姓名、面积、原因、位置、现状等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台账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后续整治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
“复耕复种为人人,人人参与促整治!”随后,安塘街各村通过召开会议、入户走访、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及利用大喇叭、微信群等方式,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在街村两级干部的奔走之下,不少村民给出了赞成票,但部分村民对于土地“不愿意耕种也不愿意流转”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村干部、乡贤等“好人队伍”成了解题的关键力量。
面对乡亲的不理解、不愿意,了解村情地情人情的村干部给大家算起了经济账:“大家要知道,土地遗弃了,也只是白白长草,若复耕了,可以收到地力补贴,还有种粮补贴,还可以带动村里乡亲去种植大户那里兼职赚钱。”
还有部分村的土地受到客观条件如水利等限制,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面对这种情况,安塘街的驻街帮扶工作队积极联系种植大户,介绍了村的交通、基础设施等情况,最终引入了对水利要求相对较低的辣椒。
一次、两次、三次……慢慢地,越来越多村民慢慢松了口,理解了村子的发展需求,在同意书上签了名,“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也逐步成形。
街和村两级干部的努力,许多村民也看在眼里,当村干部找到他们时,他们很快就同意了,甚至还愿意让利:“土地放着也是没意义的,不如你们拿去发挥作用,给你们试种三年免租金,等有收益了再来谈。”
据统计,安塘目前已集约土地352亩,2022年推进闲置土地复耕复种有了长足的进步。
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产业设施“两路通”
土地流转是政府部门、村民和市场主体三方共谋推进的事。安塘街班子成员和驻街帮扶工作队成员积极引导,一方面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做好村民工作,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吸引越来越多社会资源向“三农”领域聚集,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多赢的局面。
据了解,驻安塘街帮扶工作队也积极对接帮扶资源,联系了不少农业从业者来考察、投资安塘的特色农业。
村里有了产业,发展有了底气。在街道的协调下,当地出资、种植大户支持,都栗村果蔬基地的村道不仅由单行道改为双行道,还铺上了沥青,村容村貌有了不小变化;当地桑果园推行自采、自销,朝着休闲农业探索;大云村以青椒为“沉睡地变致富地”村级书记项目为突破,50亩青椒带来实现年收益75万元;全街道130多亩的金钻凤梨种植面积,每年产值约160万元……闲置土地经过改造,既为村集体创收,又为村民造一片良田,带来长久的丰厚收益。
“现在这样挺好的,田里种了桑树,收入增加了,景色也更优美了。更让我安心的是实现家门口就业,工作与照顾家庭两不误。”都栗村的一位村民说。
特色农业作为安塘工业的有益补充,给安塘的发展蓝图绘上了一抹清新之色。如今,随着沉睡土地被唤醒,茶叶、无花果、辣椒等越来越多“安塘出品”的特色果蔬惊艳亮相,增强了一批现代农业从业者的信心,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我们会进一步推行‘沉睡地变致富地’村级书记项目,继续保持撂荒地整治的良好势头。”安塘街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复耕、应种尽种”原则,全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