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云浮市云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基础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财政审计 > 审计结果公告
关于云城区2017年度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8-10-29 10:29
来源:云城区审计局
浏览人数:-
【字号:
背景颜色:
分享到:

关于云城区2017年度区级预算执行

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18918在云城区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云城区审计局局长  董志标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2017年度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区审计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步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审计全覆盖,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2017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风险隐患,着力发挥审计在促进党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区、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审计结果表明,各部门认真执行区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和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批准调整的预算,2017年度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良好。

--稳中提质,挖潜增收,保障税收收入平稳过渡。

全面推行“营改增”税收政策后,我区主要税源增值税与营业税总和减收704万元,两税较去年下滑7.64%。区人民政府挖掘新的税收增长点,土地增值税、契税、车船使用税、个人所得税共增收1799万元,大大减少了因“营改增”政策减收和其他税种减收的影响,使全区税收收入与去年同比没有出现大幅下滑。

--用活政策,向上争取,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有资金支持。

2017年我区向上级争取各项补助收入101512万元,较去年增幅11.77%

--以民为本,加大投入,保障民生事务有落实。

2017年财政资金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住房保障等十项民生类支出达140639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54%,较去年增幅17.23%

--深化改革,加强监督,保障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区财政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财政管理、监督制度改革。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二是深化国库制度改革;三是全面推进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四是建立债务风险应急措施方案。

一、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一)区级财政管理审计

组织对2017年度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区财政部门2017年度编制的决算报表显示,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98517万元,总支出179506万元,收支相抵结转结余19011万元;区级政府性基金总收入23184万元,总支出21752万元,收支相抵结转结余1432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收入13621万元,总支出12184万元,收支相抵结转结余14922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300万元,总支出300万元,收支平衡。审计结果表明,区级财政2017年度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财政收支管理总体上较规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1.2017年末共有非税收入21356.72万元未及时上缴国库。审计指出问题后,截至20186月底,财政局已分批上缴17305.13万元,还有4051.59万元未上缴。

2.未及时支付置换债券资金3529万元,最长延迟时间六个月。

3.未及时划拨云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74月至20183月申请使用的云城区下岗职工和再就业资金868.95万元。

4.2017年度140个预算金额大于 50万元的支出项目的预算执行率较低,仅为52.49%,涉及总金额为65567.69万元,主要为专项资金项目。

    5.往来账款没有及时清理,期末余额增幅明显。区财政局2017年末总预算会计账其他应付款、综合股暂存款及暂付款、征地专账暂存款及暂付款余额对比2016年末增幅较大,如:总预算会计账其他应付款增幅为204.28%征地专账暂付款增幅为62.39%

    6.公共财政预算资金结余结转较大。

    7.区财政局未要求非税系统中有上缴出租收入的单位完善报批手续,亦未对已报批资产作统一汇总登记。

(二)部门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组织对云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延伸审计了云城区林业局、云城区水务局、云城区建设局、云城区财政局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审计结果表明,各被审单位预算执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1.1个部门“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管理问题。一是会议费用支出未编报年度会议计划,只附会议通知、会议签到表及相关支出费用;二是公务用车使用台账欠缺行车里程、油耗、费用等相关信息和油卡充值直接列支出;三是公务接待没有接待清单。

2.抽查发现个别执收单位未及时追收应缴非税收入26.11万元。

3.2个部门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涉及金额120.38万元。

(三)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组织对2个镇(街)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相关镇(街)财务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对财务收支方面基本能执行相关财经法规。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1.2个镇(街)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涉及金额31.02万元。

2.“三公”经费管理问题。一是公务接待方面,2个镇(街)公务接待无公函和接待清单,涉及金额10.1万元;二是公务用车方面,1个镇公务用车费用未能明确报销部门、长期占用下属单位车辆、未对车辆相关信息进行公示、部分车辆未安装ETC车载装置、车辆维修报批手续不完善、车辆维修费未附清单明细(涉及金额23.49万元)。

二、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情况

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组织对我区“放管服”改革推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地方政府债务领域去杠杆等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

审计结果表明,我区各地各部门基本能够按照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推动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等任务落实,同时大力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企业创新,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向前向好发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超出限额使用现金。

三、重点民生项目和专项资金审计情况

(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跟踪审计情况

组织对我区2017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结果表明,云城区人民政府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通过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措施,落实扶贫工作责任,整体进展顺利。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1、扶贫资金筹集管理问题。区财政局未按规定将收到的扶贫资金30日内下达到用款单位,涉及金额3887.02万元;扶贫资金使用率低。

    2、扶贫项目管理问题。扶贫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项目进度缓慢,至20186月底,已完成60户,未完成87户;2个养殖扶贫项目管理不善,收益甚微。

(二)医疗卫生资金管理和使用计情况

组织对我区20162017年度医疗卫生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重点抽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资金。审计结果表明,云城区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2017年医疗卫生资金财政安排24532.74万元,较去年增幅29.04%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区财政局未按规定将收到的医疗卫生专项资金在30日内下达到用款单位,涉及金额2959.15万元;区财政局未足额配套资金21.32万元;1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全面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四、公共投资审计情况

组织对云城区高峰街高峰村委、高峰街新村社区创国卫基础设施维修改造(一期)工程、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网工程等39个项目进行了结算审计。审计结果表明,这些建设项目基本能按计划组织实施,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未按设计图纸施工;工程变更后未办理相关手续;结算价款计价不准确。

对本报告反映的具体审计情况,区审计局已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了审计报告;对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已作出处理意见;对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建章立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下一步,区审计局将按照区政府的要求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认真整改,全面整改情况将按规定向区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对上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财政局和相关预算单位能够认真剖析,落实整改措施,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截至20186月底,相关单位上缴国库21594.04万元,收回借款11386.90万元,归还原资金渠道5802.19万元。

五、审计建议

(一)加强预算监督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规范的预算制度。一是按照《预算法》的要求,不断提高预决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二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收支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非税收入管理要求执行到位。三是保证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提升预算的执行效果。

(二)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一是清理盘活资金存量,避免资金闲置。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不同类型预算资金之间的统筹力度。三是继续推进专项资金整合,厘清各类专项资金支持边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要通过清产核资,核实各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价值总量,将一切应归国家管理的资产,都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轨道。建立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对国有资产的全面监控和跟踪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新媒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