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叶摇曳,竹香扑鼻。在青翠的竹林里,一根根小竹笋争先“探”出头来,村支书水生哥正俯身观察着小竹笋的生长情况,手中那本微微泛黄的记事本,“斤斤计较”地记录着每一笔出售竹笋的“经济账”。每当谈起“云初竹笋”的种植经,水生哥眼中总闪烁着致富的希望。
近年来,思劳镇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造血”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支部引路+群众参与+集约土地+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以“起、承、破、立”四招式,推动云初竹笋产业“破土成势”。
党建“起势”,筑牢发展强引擎
思劳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红色引擎”,积极发挥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搭建干事创业、富农兴村的广阔舞台,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焕发蓬勃生机。
答好“规划题”。紧紧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目标,聚焦云初村委“资源禀赋是什么、产业方向有哪些、具体路径怎么走”等核心考题,组织召开云初村党员大会,共谋发展良策,累计征集党员干部、好人队伍、乡土专家等意见建议20余条,营造“群策群力、比学赶超”的浓厚“答题”氛围。
走好“产业路”。主动打破“等靠要”的发展“桎梏”,先后组织村“两委”干部赴肇庆、佛山等地学习交流,深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做法,立足云初村实际,确定以“种植竹笋带动村集体增收”的发展路径,激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编织“制度网”。指导云初村成立以村支书为组长、村干部为组员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升攻坚小组,细化责任分工,优化运行管理,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补位”的工作格局,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组织各村党组织书记到肇庆市高要区参观马蹄种植基地)
资源“承接”,探索模式觅发展
思劳镇坚持以找准特色、培育特色、突出特色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发挥“主场”优势。依托云初村委毗邻杨古快线、山地竹林资源丰富的“主场”优势,把区位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明确将竹笋类农产品作为“一村一品”主打产业,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创新发展模式。针对以往农户分散种植、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积极探索“村集体+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引入竹笋种植新技术,自主搭建销售渠道,推动云初竹笋产销一体化运营。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云初村委整合连片70亩山林,竹笋种植由“零星散种”向“规模经营”转变,为“小竹笋”迈向“大产业”腾出充足的发展空间。
(云初竹笋种植生产示范基地)
农技“破局”,科技赋能稳根基
思劳镇坚持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工作,着力破解技术“瓶颈”,扎实推动特色农产品平稳高效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夯实坚固基础。
取经问道拓视野。建立追踪服务工作机制,做好“回访式”培训,累计开展竹笋农技指导12次。同时,组织各村赴“中国麻竹笋之乡”清远英德市西牛镇学习竹笋种植技术,积极学习病虫害防治、林间管理等前沿技术,为竹笋种植技术更新迭代。
专人管护提质效。安排经验丰富的农户专人负责竹笋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定期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精细化措施,落实对竹笋生长周期的全过程管护,“云初竹笋”品质稳步提升。
技术护航保成活。联合农村科技特派员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立竹笋种植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邀请仲恺农业大学邹梦瑶教授团队、云浮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常态化驻村指导,建立“专家联户”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改良土壤、科学施肥等措施,将种苗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今、明两年竹笋收成预期累计可达8万斤,预计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达5万元。
(云浮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现场指导竹笋种植)
品牌“立新”,延伸链条增效益
思劳镇坚持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写好产业链条延伸的“大文章”,持续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收。
多元宣传树形象。精心培育“云初竹笋”品牌形象,指导云初竹笋成功注册“钻石龙”商标,积极组织参加前锋番薯节等各类展销活动,并借助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宣传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云初竹笋”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
精深加工延链条。云初村积极推进竹笋产品深加工,尝试推出易于储存、附加值更高的笋干、酸笋等系列成品,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打破“增产不增收、有市无价”的卖方“困境”。
电商赋能拓市场。推动云初竹笋亮相镇镇有声直播间、云城区省级花卉产业园开园仪式等,制作思劳特色农产品宣传小视频,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线上渠道宣传,整体网络浏览量达1万余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广,推动云初竹笋从“土特产”向“精品货”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云初竹笋)
接下来,思劳镇将继续“笋”势而上,打造白瓜、辣椒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带动各村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扩充村级“钱袋子”,推动思劳镇“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